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哲理故事 >

微信励志小故事感悟

时间: 保燕2 哲理故事

  “让我们珍视身边那些如珍珠一般散落的“微幸福”吧,精心地将它们捡拾起来,然后串成陪伴我们一生、慰藉我们一生、温暖我们一生、滋养我们一生的幸福项链。”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微信励志小故事感悟,供大家参考!

  微信励志小故事感悟(1):悄悄拆掉墙和门

  有个问题一直想问问微信的设计者们:为何有人在将我拉入某个“群”的时候无须我同意呢?这个问题并不奇怪,大街上变戏法、玩杂耍收钱的,也只能敲个破锣叫喊着吸引人,强拉硬拽你“围观”的话是会遭人呵斥的。

  更奇怪的是,微信在如何让人退群这个问题上倒是考虑越来越周详。现在你若“退出并删除该群”,基本上可以做到无声无息,不必像之前那样,在众人“眼皮子底下”像做贼一样溜走。一般来说,等被人发现,已是longlongago的事儿了。

  仔细想想,也都可以理解。有人说,中国人的词典中是没有“陌生人”这个概念的。的确,如果有陌生面孔对你微笑,大多数人会很狐疑:我认识他/她吗?那我怎么想不起是谁了?既是熟人,即使半生不熟,彼此之间就有一个“面子”的问题。我拉你入群,怎么也给个面子吧?退群?你这是不给大家面子啊!

  有位学者独具慧眼,说西方社会的公共生活大概从19世纪晚期就前所未有地衰落了,人们彼此间的关系进入了一种“亲密性统治”的状态。微信群,就像是对这个判断极好的当代例证,且极具中国特色。

  “亲密性统治”意味着什么?它是人类某种深厚情感的杀手。想一想校内网或人人网刚出来时的激动人心吧。七八年、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老同学彼此音讯全无,现在居然可以这么方便地找到。时间的分隔,就像酒酿的发酵,很容易在特定的时刻醉人。等有了微信群,很不幸,如果不是买醉,一般人便不去打开这坛已经挥发大半的老酒。如果这个判断不错的话,各种老同学的群,说话的就是那几个。但是,你依然要把酒随身带着,直到——直到它淡成了白水。

  自打家里的房间安了门,陆陆续续又住进了单元房,人类文明的一个发明就是,在亲人之间也划出了距离和边界。“距离”不一定产生美,但一定可以屏蔽某些噪声。而且,也只有有了距离之后,人们才会有彼此沟通的欲望。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听见父母喋喋不休的“关爱声音”,一般来说,它就成了一个被叫作“唠叨”的背景噪声,而不会被孩子当作交流。超出了亲人的熟人之间,也如此。

  作为最现代的科技发明,微信群也有它“反文明”的一面,像一个恶作剧的孩子,它悄悄地拆掉了墙和门,在我们面前挥洒了一地鸡毛。

  微信励志小故事感悟(2):享受微幸福

  现代社会真成了“微世界”:微机、微博、微信、微电脑……其实,还有一种“微”常常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微幸福”!

  谈到“幸福”,很多人马上想到舒心的工作、丰厚的薪金、名车、别墅、锦衣美食、高官显位……他们认为“幸福”是一种昂贵的外衣,一般人是“买”不来、“穿”不起的!其实,现实生活中,隐藏着很多廉价的“微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个低成本的“微幸福”享受者!而那些“微幸福”积攒多了,便成了“大幸福”——那时,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拥有幸福了!”

  “微幸福”成本确实很低,甚至伸手可及、俯拾皆是。

  只是,劳生草草的我们因未加注意而忽略掉了!比如:劳累了一天,又饥又渴回地到家中,猛见餐桌上放着一杯凉白开,端杯一饮而尽,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节假日回到父母身边,见老人精神矍铄,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外出旅游途中,偶遇好心人为你指路,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和身边的同事体检时大家纷纷“过关”,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

  也许有人说:这些芝麻蒜皮的小事都是生活中经常发生、遇到的呀,很平常很平常,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呀?殊不知,正是这些寻常可见、可遇的“微幸福”,才组成了人生的大幸福!而在这些“很平常很平常”的“微幸福”面前,无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显赫高官,幸福感都是平等的!

  让我们珍视身边那些如珍珠一般散落的“微幸福”吧,精心地将它们捡拾起来,然后串成陪伴我们一生、慰藉我们一生、温暖我们一生、滋养我们一生的幸福项链!

  微信励志小故事感悟(3):我们都爱上了朋友圈里的虚伪

  微信朋友圈已变成一个扰人的虚拟空间。

  前几年微信刚兴起时,我们视之为一种朋友间的“半私密”空间,经常是随时想到什么、拍到什么就随手往微信上一发。后来微信好友积累渐多,除了普通朋友之外,也有同事。无论关系好不好的,都是一通猛加,故此,工作上的事情渐渐不愿意在朋友圈提及了,怕得罪人。这成为微信生活“虚伪”的起点。

  随后,单位领导也加了微信,“畅所欲言”的空间更小。毕竟,“牢骚太盛防肠断”嘛。不仅如此,说话谨慎的同时经常还得主动转发一些领导发的正能量段子,又是点赞又是留言的,总是期望能借此获得领导的某种认同。微信圈的“虚伪”自此愈演愈烈。

  再往后,微信加的好友日积月累,从家里的亲属到饭桌上认识的酒肉朋友,从学生妹到企业家,可谓鱼龙混杂、物种丰富。发展至此,至少我已经在朋友圈中彻底放弃了“自我展示”,干脆每天就转发一些鸡汤段子。像鸡汤这类的内容,不能说大部分人喜欢,但至少谁都不得罪。

  另外,我有些强迫症似的特别注意朋友圈中发的内容的质量,即使发一句简单的文字,内心也打了长时间的腹稿:这样说话,谁谁谁应该会喜欢,同时也不会令谁谁谁反感。对了,我不应该遗漏微信群和好友分类的功能,它直接让我的微信生活从简单舒适变得复杂心烦——不仅得考虑各色人等的感受,还得分类发布内容。生活的哪些方面适宜展现给哪些相应的人看,这种微妙的分类、计算、发布,占据了不少时间。

  不得不说,呈现在微信圈中的自己距离真实的自己,已渐行渐远。我们日益熟练地利用网络和移动端平台来伪装自己、讨好别人、谋求人际资本……真实的自我形象却如风中的烛光般闪烁不明。微信朋友圈真的让我们变得更“虚伪”了吗?

  如果答案是一个简单的“是”,那么未免有些流俗。实际上,不妨反问,在微信出现以前,我们的生活真的要比现在“真实”,或者说“不虚伪”得多吗?这个问题是值得深入讨论的。过去,受技术所限,人与人的交流,必须“面对面”。然而,近距离交往时,我们其实也有着微信朋友圈一样的“虚伪”,比如刻意的着装、说话比平时温柔一万倍、脾气变得极好、健谈、慷慨,但说穿了,你自己明白,生活中当你独处之时,以上的“美德”你其实通通都不具备。只有当需要为了人际关系而“表演”时,你才会成为一个称职的生活的演员,一个更“好”的人。

  在特定社会场景下,我们的“真人表演秀”几乎也是和微信朋友圈一样的模式化。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将我们在生活中的表演称之为“前台”。他观察到了真实生活和戏剧表演的某些共同之处:为了特定的目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为自己涂脂抹粉,培养各种礼仪和谈话技巧,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获得谈资,凡此种种,构成了我们对外的“公共人格”。这种“公共人格”就是我们人生自我展示的一块广告牌。我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并透过它被周围的人知晓,从中,我们积累下了人际资本,博得了重要人物的好感,为自己获得机会并维持这一形象。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很难说它是不虚伪的。

  而戈夫曼也注意到,对于我们这些人生的演员来说,“前台”之外,还存在“后台”。那“后台”就是我们“卸妆”的地方,把自己从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公共人格的表演中暂时解脱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人而存在的时刻。通常,这个时刻不会很多,除了自己和关系极密切的人以外,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戈夫曼的这套理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移动网络的出现似乎让我们的“前台”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延展,而“后台”的空间则在不断地退缩、减少。讨论这一问题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足以回答本文开头关于微信是否让我们变得更加“虚伪”的设问。如果我们把“虚伪”等同于“前台表演”时间的增多,那么我们将看到,在微信朋友圈的“绑架”下,我们每天几乎24小时都处于“前台”。早上起床微信自拍刷脸,每去一个地方都打卡签到,时而低调炫富,时而转发看似寓意深刻的鸡汤文。在这八万四千六百秒的时间内,每一秒钟几乎都贡献给了此类廉价的表演。说实话,悲催的真相是,我们的内心一如过去那样热衷于表演,只是现在表演的成本和门槛更低:几张PS痕迹严重的照片、几则转帖、几帧模糊不清的场景,塑造出了我们微信时代的公众形象。换个说法,这叫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于今确实是落伍了。后起代之的一个词是:O2O,中文翻译为“从线上到线下”。当我们对着社交网络热烈表演一通之后,却又发现,无论时代如何倾向于“线上”,但戈夫曼所说的“前台表演”仍然具有确凿无疑的“物质性”和“现实性”。于是,我们尽力使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形象符合微信中的虚拟表演,以打通所谓的“O2O闭环”。其实这就是创业课堂里所宣讲的新商业模式的社会学基础,无非是两种“表演”的交融结合。假如我是一个厨子,那么我不但得菜做得好吃,而且需要在朋友圈里体现出“我是个厨子”。否则,我就不算一个特别称职的厨子。

  问题在于,一个厨子的社会角色肯定不只是厨子而已。在另一些时候,他可能是一位食客;在家庭里可能扮演父亲、丈夫等角色;而在雇佣关系中,他又是一个需要讨好老板的员工;如果自己创业,他还需要讨好投资人和金主……所谓的“O2O”,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无非就是一种从虚拟到现实的表演,谁能最好地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演出中塑造最佳的公众形象和人格,谁就走在了成功的道路上。俗话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移动时代,这句话更是绝对真理。在登上人生的戏剧前台时,表演者通过精心设计的前台布局、服装、灯饰等因素的配合,以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获得更多掌声。在后台则不需要这些,表演者从前台回到后台,便从戏剧回到现实,即人们在前台的行为举止和在后台时是完全不一样的。

  换言之,提供前台表演的场景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不断增多,我们今天不但要线上的表演,而且要线下的表演,从线上演到线下,每一个不断扩大的前台都占用了我们过多的时间。并且,如今的我们不仅是演员、是观众,还是希腊戏剧中的唱诗班。留言、点赞、转发……让我们成了无比疲惫的演员。我想问的是,当硕大无朋的“前台”不断侵占我们的生活之时,当我们的“后台”已缩小至几无立锥之地,甚至彻底消失时,生活中是否有某些重要的东西正在失衡,在倾塌?

  互联网时代的残酷性和暧昧性全在于此。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里描写过一段表演者在后台的真实经历:“打开灯,端详着自己。我看见了完全不是我期待的形象。我在工作时找到的姿势和手势也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而且,镜子暴露了我以前不知道的身上的那些不协调处和那些不美观的线条。因为这样的失望,我全身的热情一下子消失了。”在我看来,要想使这种表演的热情不至于消失,最佳的办法莫过于让后台消失,进而让这面映照了自我的镜子消失。那样,生活的演员们将永远处于在线的状态,永远满怀热情,永远成为一个他所不是的人。

  诡异之处在于,我们已经习惯甚至爱上了这样的状态,自己却浑然不知。

  微信励志小故事感悟(4):打开双手,世界才在你手中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天早上,一位母亲正在厨房清洗碗碟。她有一个四五岁的儿子,正自得其乐的在客厅玩耍。

  突然,母亲听到了孩子的啼哭声。母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来不及将手抹干,就冲到客厅。

  原来,儿子的手插进了放在茶几上的花樽里,花樽是上窄下阔的一款,他的手伸了进去,但抽不出来。母亲用了很多办法,想把儿子卡着了的手拿出来,但都不得要领。

  母亲开始着急了,抓儿子的手情不自禁的加大了力量。可她稍微用力一点,儿子就痛得叫苦连天。无计可施之下,母亲想到一个下策,就是把花樽打碎。她有些犹豫,因为这个花樽不是普通的花樽,而是件古董。可是,为了儿子的手能够顺利出来,这似乎是唯一的办法。

  结果,母亲忍痛打破了花樽。

  虽然损失不菲,但看到儿子安然无恙,母亲也就长吁了一口气。她连说没事了,叫惊魂甫定仍将手掌紧握成拳头的儿子打开双手,儿子依言缓缓将手张开。令母亲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儿子的手中摊着一枚一元的硬币!她登时明白了:原来,硬币掉进了花樽,为了拾回这枚硬币,儿子伸手进去,却在拾到硬币的归途手卡在上窄下阔的花樽口内。她的手抽不出来,不是因为花樽口太窄,而是因为他将硬币紧抓在手中成拳状,始终不肯放弃。

  电影《卧虎藏龙》中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其实,生活中鱼和熊掌兼得的时候真的很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懂得舍弃,懂得放手。适时放弃,是为了下一步更好地得到和拥有!

  是的,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豪气,是一种更深层面上的进取。兵法云:以退为进!毛泽东领下的红军、解放军曾以此为战略战术打过无数胜仗。佛家也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们有时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背负太重,因为太过执拗;之所以背负太重过于执拗,是因为我们不会放弃、不懂放弃!让我们不罕放弃吧!学会放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迎接生活的转机!懂得了放弃,也就理解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真谛!

  微信励志小故事感悟(5):感悟疼痛

  人生总会经历许多疼痛。虽然人的本能会拒绝疼痛,因为肉体无法抵御它的折磨。别说刮骨疗毒,就是小刀割破手指都难以忍受。能抵御疼痛的是精神和意志,它是伤口上重新长出的嫩肉,能让你深刻地感悟疼痛。从一定意义上说经历疼痛,是在理解一种人生的哲学。

  十二岁那年,我骑自行车时一头栽进了水渠里。腿梁磕烂了,露着惨白的骨头。当医生剪掉那些烂肉时我疼得满头大汗,但还是咬着牙挺了过来。我当时死劲儿地抓着母亲的手,母亲的眼泪和鼓励,减轻了很多疼感。这让我经历了一次磨练。后来锄地时锄伤过脚指头,割草时割破过手指头,虽然鲜血淋漓,但我不再害怕,我有了忍耐疼痛的经历,就像种子撒在了心野上,随时准备着绿满原野。十二岁时的疼痛,让我体会到母爱的力量。

  十八岁时外婆去世。那种疼痛没有伤口,却撕心裂肺,让我顿感鲜花无色,飞虹无彩,流水无声,身子成了空壳一样。我童年那些和外婆紧紧连的快乐,就像一座经典的建筑顷刻间坍塌了,却又耸在心底。跪在外婆的灵前,我欲哭无泪。那是大悲无泪、大哀无泣啊。外婆弥留之际还从褥子底下摸出20块钱,让我当读书的生活费。当时,我不知怎样才能摆脱心灵的疼痛。很长时间,我站在外婆家的门口时,就会想到外婆夕阳下纳鞋底儿的情景,夜里睡觉时会想起外婆给我掖被角的慈祥,会想像哪一棵树木、那一簇花朵不是外婆的化身。这种疼痛,像有一堆钢针有肉体里蠕动。但在许多日子之后,我终于摆脱了疼痛。我知道生命总有回归泥土的时候,一味沉于失去亲人的悲痛,就是悖离了亲人的希望。外婆一生勤俭、为人厚道,十里八乡口碑甚好,外婆让我有了一面人生的镜子,让我选择了正直善良和努力向上。

  再后来曾因官场失意而心哀难容,像拉锯,像火烧,像针扎,我的每一个细胞都不停地颤栗。即便夜梦时,这种疼痛都会幽幽地推开我睡眠的大门,魔鬼般坐在我的面前。我必须摆脱这种境况。我不能死亡。其间,生命中还会有鲜花、阳光、事业和爱情,我必须站起来。我在日记里说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种下去就会发芽,就会收获,不管是小麦还是玉米、大豆还是稻子,我说人要学会驾驶自己,要学会超然、理智和从容,要学会从长计议另谋它途,这才是治愈生命之痛的灵丹妙药。好多个月夜,我披衣起床,默默地和内心的疼痛对话,和伤感低语,缠缠绵绵也激情昂扬。渐渐竟有了很多的感悟,就像种子拱出了土壤,长出了绿芽。当时,我想起了二十岁的疼痛。我突然感到人在成熟之后反而少了许多抵抗疼痛的力量,这说明什么?

  其实,我知道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疼痛。劣质仪器让我们疼痛,诚信缺失让我们疼痛,道德下降让我们疼痛,贪官污吏让我们疼痛……疼痛每天都在折磨着我们。但我知道对于一个正直的人,这种疼痛是走向智慧的阶梯、善良的阶梯,滋生着美好的渴望。人生既然无法拒绝疼痛,就在疼痛中涅吧。

  回首往事,或是想想今天和明天,我们都无法避免疼痛。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坚韧地接受它,并且能让微笑和希望在疼痛中欢快地舞蹈,那便是灵魂的又一次新生,这种新生有着巨大的力量,如同普照万物的阳光,能让一切美好的事物蓬勃生长。

28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