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历史典故 >

20个历史典故

时间: 马斌2 历史典故

  棘刺情

  【棘刺情】

  《晋书·文苑传·顾恺之传》:“(恺之)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心遂患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

  晋画家顾恺之爱慕邻女,女不肯从,顾画其形,用棘针刺在心上,邻女心疼痛。后顾得到邻女欢心,去图上棘针,女再不疼痛。后遂用为以恶行求爱之典。

  棘刺沐猴

  【棘刺沐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即沐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指给制猴者优厚的传禄)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同宴)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刻刀)必小。今臣。冶人也,无以为之削,此不然物(不实之事)也,王必察之。’王因囚而问之,果妄,乃杀之。”

  《韩非子》中所谓“棘刺沐猴”,古时只不过是一局编术。冶者在燕王面前,揭露了诈骗者的虚妄。

  韩非以此为喻,说明世间那些空谈家们,他们所夸的海口,大都与棘刺沐猴者的虚伪与欺骗是一样的。

  后因以“棘刺沐猴”指妄谈空说,或比喻不值钱的践物。

  唐·李白《丑女来效颦》诗:”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

  白居易《大巧若拙斌》:“巧在乎无枉,物性非劳形于棘猴之中。”

  即鹿无虞

  【即鹿无虞】

  《周易·屯》:“即鹿无虞,惟入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孔颖达疏:“即,就也。虞,谓虞官。如人之田猎,欲从就于鹿,当有虞官助己,商度形势,乃始得鹿;若无虞官。即虚入林木之中。”

  “屯”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屯”卦的表像为震下坎上。上面所录是“屯”的卦辞,意思是以捕鹿作比方,说办事情无人帮助,条件不具备,不成熟而盲目从事。不如根据情况,暂时放下不办,以免徒劳。

  后因用为咏办事情无人帮助,条件不成熟之典。

  《后汉书·何进传):“《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

  宋·苏轼《苏轼文集》二五《上神宗皇帝书》:“今欲凿空寻访水利,所谓即鹿无虞,岂惟徒劳,必大烦扰。”

  羁鸟

  【羁鸟】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二《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潜在诗中描写了摆脱官场。归隐农村的乐趣。以关在笼中失去自由的鸟比自己陷身尘网之苦,依恋原来居住的旧林,暗喻农村出身的人总是怀念农村。

  后遂用为依恋乡村故乡之典。

  唐·刘沧《留别山中友人》:“欲辞松月恋知音,去往多同羁鸟心。”

  这里以“羁鸟”自喻,借以咏述依恋山乡之情。

  箕山之节,箕山之志

  【箕山之节(箕山之志)】

  汉·班固《汉书·鲍宣传》:“薛方尝为郡椽祭酒,尝征不至,及莽以安车迎方,方因使者辞谢曰:‘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节也。’”

  古代传说尧时巢父、许由曾隐居箕山。后因以“箕山之节”作为隐居以全节的典故。也作“箕山之志”。

  晋·陈寿《三国志·王粲传》:“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欢。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

  嵇侍中血

  【嵇侍中血】

  《晋书·嵇绍传》:“绍以天子(晋惠帝)蒙尘(在外逃亡,蒙风尘之苦),承诏驰诣行在。所(行在所,简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严然端冕,以身捍卫,兵(兵刃)交玉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晋惠帝永平元年(公元二九一年)发生了西晋皇族内部争夺政权的“八王之乱”。在这场斗争中,有一次嵇绍(三国魏嵇康之子,官侍中)随同惠帝与成都王司马颖作战,兵败,百官侍卫逃散,乱兵至,绍以身护帝,被杀身死,血溅帝衣。事定后,左右欲为帝洗衣,惠帝不使洗去嵇侍中血迹,以表永怀不忘

  之意。后因用为咏忠勇牺牲精神气质的典故。

  唐·韩偓《感事》诗:“戮血惭嵇绍,迟行笑褚渊。”宋·文天样《正气歌》:“为颜头(又为“断头”),为嵇侍中血。”

  箕簸扬

  【箕簸扬】

  《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唐·孔颖达疏:“言维此天上,其南则有箕星,不可以簸扬米粟。”

  《诗经·小雅·大东》中说天上的箕星像簸箕,但是不能当簸箕用。后遂用为空有虚名之典。

  唐·韩愈《三星行》诗:“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

  积薪厝火

  【积薪厝火】

  汉·贾谊《新书·数宇》:“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臣独曰:‘未安。’……失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西汉文士贾谊曾用“置火于积薪之下,而在上面睡大觉”,来比喻处危境而无警觉。后遂用为处险境而不自知之典。

  嵇康寡识

  【嵇康寡识】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附《嵇康传》:“时又有谯郡嵇康,……至景元中,坐事诛.”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康采药于汲郡共此山中。见隐者孙登,康欲与之言,登默然不对。逾时将去,康曰:‘先生竟无言乎?’登乃曰:‘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

  三国时,隐士孙登曾指出稽康才多识寡,故难免于受害。后遂用为咏社会经验少,不知全身远害之典。

  后因用作不知引退以保全生身的典故。

  姬姜

  【姬姜】

  《左传·成公九年》:“《诗》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晋·杜预注:“逸《诗》也。姬、姜,大国之女。蕉萃,陋践之人。”

  上古时期,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周:天子姓姬,而齐为姜太公封地姓姜。春秋时“姬姜”常作为大国之女的代称。后用为咏美女或贵族妇女之典。

  唐·段成式《和周繇见嘲》诗:“王谢初飞盖,姬姜尽下山。”

  积甲山齐

  【积甲山齐】

  《后汉书·刘盆子传》:“樊崇乃将盆子及尽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积兵甲宣阳城西,与熊耳山齐。”

  汉光武帝大破赤眉军,樊崇等率众归降,兵甲堆积。高与熊耳山齐.兵甲堆积如山,极言其多。后用为形容战绩辉煌之典。

  唐·张说《张说之集》十七《赠凉州都督上柱国太原郡并国公郭知运碑:“积甲山齐而有余,收马谷量而未尽。”宋·陆游《中夜闻大雷雨》诗:“已闻三箭定天山,何啻积甲齐熊耳。”

  鸡之五德

  【鸡之五德】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第二十三章:“田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虽有此五德,君犹日渝而食之者何也?则以其所以来者近也。’”

  春秋时,田饶称鸡有文、武、勇、仁、信五种大德。后因用作咏鸡的典故。

  唐·杜甫《鸡》诗:“纪德名标五,初鸣度必三。”

  鸡鸣狗盗

  【鸡鸣狗盗】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齐国孟尝君好客。门下有食客数千人。他在秦国为相,不久想回齐国去。秦昭王不准,并想杀掉他。他的门客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官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秦王宠姬为孟尝君说了好话。秦王答应放他回国。后又反悔派人追赶。孟尝君此时已至关下,因未鸡鸣而不得通行。“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后因以“鸡鸣狗盗”比喻品格上本无行状,但有细微末技的市井之徒。

  唐·胡曾《函谷关》诗:“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呜得放回?”

  宋·文天祥《求客》诗:“鸡鸣曾脱函关厄,还有当年此客不?”

  鸡不如鹤

  【鸡不如鹤】

  汉·韩奥婴《韩诗外传》卷二.第二十三章:“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见察,谓哀公曰:‘臣将去君,黄鹄举矣。’哀公曰:‘何谓也?’田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鸡虽有此五德,君犹日渝而食之者何也?则以其所从来者近也。夫黄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鳌,啄君黍粱,无此五德者,君犹贵之者何也?以其所从来者远也。故臣将去君,黄鹄举矣。”

  春秋时,田饶因鲁哀公不重视自己,曾以鸡、鹤作比,说明鸡虽有“五德”于人,仍免不了被人轻视,吃掉。这是因为近而易得的缘故。黄鹄(鹤属)虽有赖于人,却极受爱护,就是因为远不易得之故.人主贵远贱近,不识贤臣,与此相同。

  后用为讽贵远轻近之典。

  唐·鲍防《杂感》诗:“远物皆重近皆轻,鸡虽有德不如鹤。”

  鸡碑

  【鸡碑】

  《晋书·戴逵传》:“戴逵字安道,谯国人也。……总角时,以鸡卵汁溲由瓦属作郑玄碑(溲,浸沃),又为文而自镌之,词丽器妙,时人莫不惊叹。”

  晋,戴逵,少年时博学多才.不仅善属文,又善弹琴,工于书画,多才多艺。孩童时自作“鸡碑”便是他巧艺多能之一例。后因用为幼智巧艺的典故。

  宋·丁用晦《芝田录》序:“予学惭鼠狱。智乏(或作昧)鸡碑。

  机械者流

  【机械者流】

  《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

  庄子文中“机械者”系指心中充满机关巧算的人。后因以“机械者流”称谓奸佞巧诈之徒。

  清·沈起凤《谐铎》卷七:“我辈笑啼,由中而发;不似世途上机械者流,动以假面向人。”

  饥用饱扬

  【饥用饱扬】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登不为动容,徐喻之曰:‘登见曹公言;“待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公曰,“不如卿言也。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其言如此。’布意乃解。”

  三国时陈硅说布联曹,布使陈登诣曹操,登返后,布因未得徐州牧,大怒.登曰:“如虎,应饱食肉,饥则咬人.而曹公曰如鹰,饥则为用,饱则飞扬。”后遂用“饥用饱扬”喻养鹰之典。

  宋·范成大《乙未元日用前韵书怀,今年五十矣》:“定中久已安心竟,饱外何须食肉飞?”诗人化用此典,愈谓但求温饱,即已满足,此外何必更求

  富贵飞腾呢?

  击辕之歌

  【击辕之歌】

  汉·崔骃《亭伯集·上四巡颂表》:“唐虞之世,樵夫牧竖,击辕中韶(韶,传说中舜所作乐曲名。中韶,合于韶乐),感于和也。”

  传说尧、舜在位时,民生安乐,故百姓击辕作歌,以颂盛世太平。后因以“击辕之歌”用为歌颂太平之意。

  《文选》三国魏·曹子建(植)《与杨德祖书》:“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

  汉·扬雄《法言·渊骞》:“或问萧曹。曰:‘萧也规,曹也随。’”唐·李轨注:“萧何规创于前如一,曹参奉随于后不失.”

  西汉初年,曹参继萧何为相,全部按萧何创建的成规办事。故有“萧规曹随,的说法。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说:“参始徽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通隙,引申为嫌隙)。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又“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斠(音jiang,直、明)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汉书·扬雄传。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书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邸隤(响,此指名声影响,这句是指他们的名声好比从高山传下的声音那么高远)。”

  后因以“萧规曹随”指按前人的成规办事,可用为褒义,也可用为贬义.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二“绍兴”八年九月:“经久之制,不可轻议,古者利不百不变法,卿等宜以萧规曹随为心,何惧不治。”

  鞭石出血

  【鞭石出血】

  唐·欧阳询等编修《艺文类聚》卷六引《三齐略记》:“(秦)始皇作石塘(塘,堤;又作桥),欲过海看日出处。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阳城山石尽起立,薿薿(音nini)东倾,状如相随行。”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亦有此说记载.

  古时,秦始皇架桥要到东海之上观日出,有一神人来帮助架桥。赚石头下海时太慢,就以鞭挞驱赶,石头竟至流出血来。这个近似神话的故事,反映了秦始皇骄横残暴,为所欲为.

  后常用以比喻雄奇神威或横暴恣肆的行为。

  唐·李白古风四十八《秦王按宝剑》诗:“秦皇按宝剑.赫怒展威神。逐日巡海石,驱石架沧津。”“逐日”两句,正是暗用架桥观日,鞭石出血的故实。

27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