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读书笔记 >

《十三步》读书笔记

时间: 廖威2 读书笔记
  《十三步》 读书笔记篇一

  图书馆里拿了《十三步》,断断续续看了三天,感觉十分震撼。

  《十三步》的人称变化和叙事手法令人十分新奇,莫言说过自己在这部小说中用了汉语中所有的人称。人称的转换,同时,还有时空的转换,使得文章充满了魔幻,也促进了读者紧随思考。这种叙述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在内容上,小说讲述了物理老师方富贵突然死去,又离奇醒来,被家人和社会不接受,整容成张赤球,而真正的张赤球则外出赚钱。这一故事何其离奇,而最终所有人无一另外的一步一步走向悲剧。

  在人物上,张赤球和方富贵是两名物理老师,在文章中深刻的反映了教师在那个年代的尴尬待遇。但是所体现的问题似乎在今天仍然存在,或者说解决的方法是畸形的。我们依然看到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依然看到了教育事业种种的死角。固守讲台矜矜业业的老师似乎还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各种“下海”让家长学生苦不堪言。张的媳妇李玉婵作为一名死人整容师,为了帮助死去的领导塑造“爱民好领导”,为其抽脂掩饰,这个职业描述的又何尝不是人性的黑暗?在烈阳下,人们依旧穿着厚厚的大衣可笑的掩饰着自己。方的媳妇屠小英是一个剥兔工人,在一次次残忍中,人们看到的可能不仅是无皮的兔子,恐怕还有人们自己吧。

  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吃粉笔头的意象,起初很不理解,然而当一位忠于讲台的老师形象在脑中深刻的时候,粉笔头不正是他的食物吗——他愿意也必须。情景中,描述假菊花的句子可以说十分深刻,纵然你再美,依然不会是真的。而那与众不同的长颈鹿则更像是智者,俯瞰人世。

  关于本身的十三步,作者有过多次的涉及。从鸟雀的故事,十二步是美好,十三步就是反面。小说全文也是十三章,也是一个一步步走向黑暗的过程。合书思考,人世界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总多走这一步的人呢?小说中不乏有美好的瞬间,杀牛家的小姑娘等等,但是每个人又有每个人的无奈。有政治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影响。使得李玉婵机关算尽,却也一清二白。更深层次的还有我们人性的黑暗的一面。我们为何总是喜欢多走这一步呢?

  这部小说的内容很多是荒诞的。二球看“父母”在屋内调情以及主人公的离奇活过来等等。甚至小说也写了许多的场景,又告诉你这是虚构的。这种元小说的写法令人新奇,你知道是虚构的,你却也感受到了真实。小说是关在笼中的老虎,而文中的你又何尝不是关在笼中?似乎这你像了很多人,却又是小说本身。

  在莫言心中,这本小说的地位是至高的。事实上,这部小说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人物在数量上不多,但各个复杂,情景的怪诞,意象深刻都使得其成为了一部好的小说。然而,其名气似乎不如其他小说,我想,可能正是那种简单接触效应可以解释的。也正如莫言得奖后,人们惊呼其并不出名,从未耳闻。其实我们省的高中生语文读本中就有《红高粱》选段,退一万步讲,人们又何尝不是一边骂着别人追风逐渐而又只追风逐流,谁又会去翻看这些“不出名作者”的书?

  在小说的序言中,有很多的话语透彻人心。好的小说的解读可能与原作者本意并不一样。就算有一个读者,我也要这么写,其关于长篇小说的解读,等等。

  这本书,可以说是六月的一个开始,一个奇妙的开始。加油,to 自己!

  《十三步》 读书笔记篇二

  莫言,至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如今,有许多人关注,这又是一个奇迹,得了奖,只能在北京买一个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这更是一个奇迹。还好,这个世界上,人一旦出了名,总会得到额外的收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奇迹了。

  曾几何时,莫言的小说,就是放在眼前,人们也不愿意多看几眼,毕竟中国有才的作家太多了。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意思,墙内开花墙外香,莫言的小说由于翻译的出彩,外国人看上了,这又让国人吃惊不已。

  这下好了,人一旦因为作品出了名,这些作品的价格也跟着直升飞机般地快乐提升,倒霉的永远是那些愿意看书的人,难怪真正的读书种子,总觉得囊中羞涩。这不,自己在书店里翻了又翻,选了又选,就是没办法选择买先生的哪一本小说。可以说,先生如今出版的书,少于三十元钱是很难买到的,可能是物价飞涨的缘故,更可悲的是,自己没有眼光,如果在先生成名之前就买完他的书,那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可惜的是,过去只买了一本《丰乳肥臀》的旧书,《红高粱家族》也买过,不知被谁借去了,至今未归,真的便宜了那位借书者。看来,读书人还必须有眼光,否则,自己会花许多冤枉钱。

  可能是自己的犹豫在作怪,先生的一大堆书,我只能一本一本的买,这样也好,可以一本一本的看。刚刚看完了先生写的《蛙》,据说是最高成就的书,写了一篇《没有蛙声的世界》的读后感,昨天又买了他的另外两本小说,《十三步》和《檀香刑》,这是俺闭着眼睛选择的书,不知为什么,自己总是想尽快地把这两本书看完,似乎其他的书正在梦中召唤自己。

  先生的书,需要静下心来读,否则,真的有点不知所云。我发现,这是先生的愿望体现,现在人都喜欢读直白快捷肤浅的书,就像喝营养快线一样,不喜欢耐下性子似品茶一样,反复地找感觉。难怪先生的书,读的人非常少,大伙都把精力放到了读微型小说,玩微博上去了。本来大学生可以读一读先生写的小说,可能大伙都在担忧自己的工作,谁还有心思听小说里去唠叨,人总是活得那么的现实。

  《十三步》,我看了一大半,至于为什么取这个名,大概是有十三个章节的缘故吧,可粗略的翻了后面一些内容,似乎又有新的解释。读书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要过于主观,否则就会傲慢与偏见了。

  故事本来是以一只类似于鹦鹉鸟的笼中之物的口吻进行叙述,这笼中之物我看就是世上每一个人,它们都在自己的圈子里窥视交流别人的一切,似乎与自己无关。这样的活物就是有意思,它不食人间烟火,只愿意吃粉笔,简直是别样。

  它的故事又会引来听故事的人的唠叨,似乎没有任何的耐心。李玉蝉,一个殡仪馆的美容师,得过许多荣誉,可是在荣誉的背后却隐藏着种种扭曲地现实。自己和母亲共有的情人王副,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可以从这位昔日情人身上取走油水,大肠可以喂养动物园里的狮子、老虎们,金牙可以给自己的母亲治病,可以给自己的丈夫买烟,这样一个女人,似乎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出现。

  屠小英,一个中俄混血儿,选择了一个尴尬的学科——俄语,可惜的是,目前学校只教英语,自己只能到校办厂去剥兔子皮,自己的丈夫——方富贵由于身心疲惫,竟然晕倒在讲台上,这位可怜的女人,恍惚间,就由妻子成了寡妇,自然内心的变化非常地悬殊。

  方富贵非常纠结,自己本来没有死,但是,整个学校都希望自己不要活下去,自己的牺牲可以换来整个群体待遇的改善。这样的悲剧恰恰因为王副的死,有了转机,这是人人平等的悲哀,死也要为权贵让路,知识分子的可怜令人酸楚。一个不平等的要求反过来救了这个敬业的老师,也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了许多的痛苦,屠小英总是听到隔壁源源不断地传来丈夫的声音,张赤球却因为方富贵只能在外面游荡,如孤魂野鬼,一切本来的和谐都被打破,小说也就有了荒诞与现实诗意栖息之地,置身其中,只能思索,总会有些收获。

  《十三步》 读书笔记篇三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莫言的小说。感觉那时候莫言已经很出名了。一方面是“莫言”这个名字本身让人过目不忘,意味深长;第二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莫言的小说能够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十三步》所描述的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这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存命运。正如本书的介绍一样,这是一部充满艺术实验的长篇小说,所以在谋篇布局的结构上很有新意。

  小说有两条情节脉络:一条是以某市中学教育系统这棵严重营养不良的大树为枯干,枯干上盘绕生存的中学物理教师张赤球、方富贵和校工屠小英的生存为一条故事情节脉络;另一条是枯干的旁边有一株根植于“美丽世界”,迎风摇曳于过去、现在“风尘”中的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婵的生存心路历程为情节脉络。

  故事通过李玉婵与物理教师张赤球的婚姻纽带使这两条情节脉络连接在一起。以物理教师方富贵劳累致死,死而复活,但“市里认为你死了,殡仪馆里认为你死了,学校里认为你死了,学校正在利用您的死做文章。你活着,学校就会大乱,不知有多少人受苦受难,教师们的房子又要成为泡影…….”,“你要死去,但舍不得妻子儿女,忘不得美酒佳肴;你要活着,就要伤害校长,伤害同行”。小说正是以方富贵虽然不想死,但现实社会让他活不成这样的荒谬现象,折射出了那个大变革时代普通人面对传统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抛弃与继承、人格与精神割裂的纠结与痛苦!

  小说中有四个人物性格鲜明的主人公:

  一是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婵,如果要给这个人物贴上标签的话,我认为可以贴上“性”字。她与王副保持着数十年的“性”关系,由于未婚先孕所以嫁给了现在的丈夫张赤球;由于隐私被公园猛兽管理员发现,所以与猛兽管理员发生了“性”关系,随后双方做着人肉与鸡肉的交易;由于给复活的物理教师方富贵整容,她与假丈夫“张赤球”——方富贵发生了“性”关系;同时她的情人和她母亲的情人还是同一个人——王副。

  第二个人物是物理教师方富贵,如果要给这个人物贴上标签的话,我认为可以贴上“爱”字。他爱物理教师工作岗位,以致累“死”在讲台上;他爱老婆孩子,即使整容后已经变成另一个人张赤球,还是念念不忘要回到自己原来的家里;他爱自己的学生,即使冒名顶替张赤球回到课堂上讲课,由于无法摆脱失去自我的痛苦,最后还是吊死在教室里。

  第三个人物是物理教师张赤球,如果要给这个人物贴上标签的话,我认为可以贴上“惑”字。他在迷惑中娶了未婚先孕的李玉婵,在迷惑中离开教师岗位下海经商,在迷惑中被警察关进了拘留室…..

  第四个人物是方富贵的妻子屠小英,如果要给这个人物贴上标签的话,我认为可以贴上“悲”字。由于她有一半的俄罗斯血统,__中被认定为特务受到迫害;虽然是外语学院的高材生,却只能到中学校办工厂当剥免皮的工人,还时常受到欺负;丈夫方富贵累死在讲台上被认定为老师的学习楷模,她的命运也未得到应有的改观;既使被提拔为校办免肉厂第一车间副主任,干的却是凭姿色推销免肉罐头的工作;改嫁给纪委书记,最后的结局是跳河身亡。

  如果要给本书下定一个总的基调的话,那就是“悲悯”。正如作者在代序中所言: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人,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在善与恶之间,美与丑之间,应该有一个模糊地带。这个模糊地带,也正是小说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328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