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读书笔记 >

《搜神记》读书笔记

时间: 廖威2 读书笔记

  干宝《搜神记》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民间文学的重要文献,它记录保存了我国古代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搜神记》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阅。

  《搜神记》读书笔记篇一

  《搜神记》里面有天上玉女、韩凭夫妇、秦巨伯、李寄、干将莫邪、吴王小女、卢充等篇。这种小说句式长短相间,给人抑扬顿挫的感觉,读之朗朗上口。通篇用词干净,言简意赅。写人状态有写得特别好的,几千年后读来,仍然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可见从古到今人的衣着变了,但一些神态依然如故。如天上玉女篇里写主人公“觉寤钦想,若存若亡”,寥寥数语便把此人睡醒后由于相思梦中神女而如醉如痴的神态尽数雕刻出来了。再比如韩凭夫妇篇里写那对情人化作鸳鸯后是“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多么缠绵,多么悲怆啊。再比如吴王小女篇里写女主人公死后跟她情人相见时是“左顾宛颈而歌曰”,多么凄婉而又柔美的一个姿态啊,虽然没用其它字眼去描摹脸上的表情,但我们早见她泪如雨下了。这样的好句子俯拾皆是,这里就不多记了。

  再来略微谈谈它们的故事情节,因为《搜神记》搜集的是一些神祗灵异、人物变化的事迹,所以奇异便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我姑妄认为小说刚开始做的时候,纯粹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满足人的猎奇心理而愉悦人的精神。干将莫邪篇大家非常熟悉,它是一个惊奇接着一个惊奇,令人不忍卒读。韩凭夫妇篇、干将莫邪篇、故事情节都比较悲凉,但结局总有那么点喜剧色彩,后来的梁山泊祝英台跟韩凭夫妇的命运相差无几,都是爱情遭到阻力,然后双双殉情,虽然生不能如愿,死后却终于相依在了一块,不过一个化作蝴蝶双双飞,一个化作雌雄鸳鸯。而干将莫邪篇里让别人拿自己的人头去报仇的情节与燕丹子篇里荆轲拿着的人头去刺杀秦王的情节又几相同也,只是一个报仇成功,而另一个刺杀未遂。而天上玉女篇和卢充篇里的情节我想男人都是喜欢的,当然大家更喜欢天上掉下一个玉女而不是与女鬼作亲。而秦巨伯的故事却是非常好的一个故事套路,我姑且把它说成否定之否定的套路,先是故事中的老头把路上两个装扮成他的孙子打他的鬼当作孙子,回家后两个孙子好说歹说总算让老人相信刚才遇到的并不是他们俩而是鬼,最后老头喝醉酒在路上遇到出来找他的两个孙子时,他便确信不疑地认为那是鬼装扮成的,便把他们杀死了。 这样的故事套路在以后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只是不知道始于秦巨伯这篇小说。

  《搜神记》读书笔记篇二

  摘要:魏晋南北朝小说分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今天我主要想写的是志怪小说中讲述鬼神怪异类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部分内容的读后感。

  《搜神记》的原著早已亡佚。所以鲁迅称其为“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据考证,干宝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但他采集的不少作品已含有反抗邪恶,追求合理生活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也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成为流传千古而不朽的神话,如《董永》,《三王墓》等,它也客观的反映了人们当时的道德标准和社会风气,从古至今,心地善良,机智英勇,反抗压迫一直是人们久唱不厌的主题,即使是在当今这个西化思想泛滥的时代,这依然是非法律而比法律更深入人心的传统道德规范,依然在很多领域制约当代人的行为,成为一种无形的准则和秩序。

  《搜神记》的取材很广泛,有歌颂为人民除害的,又有仙女下凡帮助善良人民度过危险困难的,更有奇异的神话故事。我读了《搜神记》后,感触最深的是卷十一的《三王墓》、《郭巨》、《东海孝妇》,所以我只对这三篇故事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三王墓》、《郭巨》、《东海孝妇》孝道 侠义

  前两年有一部叫《搜神传》的电视剧很是火热,我也看了,里面就有关于干将莫邪的片段,电视剧里的情节以两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很是感人,后来读了干宝的《搜神记》后,在卷十一找到了不一样的版本,内容有孝道、有侠义看了更让人喜欢,原文是这么写的: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雠。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 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本篇内容并不像现在的大多数小说那样长,但是他要表达的内容却已经表达的淋漓尽致的。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本故事除了讲述了赤比的孝心外,还歌颂了一种侠义之气。故事讲述了楚王命干将莫邪为其铸剑,但剑铸三年,献雌剑,楚王怒,杀之,其子长大后识破父亲留下的谜语,找到了雄剑,欲报仇。王夜梦一男,言欲报仇,于是按梦中人形全国通缉,子躲进深山遇一侠客言可助杀之,子毅然将头颅和剑奉上,后侠客果设计将王杀死。故事简短精练,言简而意丰,意味深长。在短短的百字之间通过奇特的想象描述了赤比的一片孝心,虽然从出生后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但当得知父亲的死因和父亲寄予的希望时,他毅然决然的走上了为父亲报仇的道路,不管这条路有多么艰巨,而后来因包不了仇而痛哭时,出现了一侠士,这里德描述虽不多,但可以看出赤比对侠客的信任之情,而后来侠客的所作所为更是证明的赤比的死是值得的,判断是对的。当然这两人的行为也放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当时的社会现实决定的这两个人有这样的举动,在这里就不深入探讨了,就孝道而言却是很多现代人做不到的。

  卷十一中另外两篇故事《郭巨》和《东海孝妇》也讲述的与孝道有关的内容,母亲节刚过,再想想同学们空间里的语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幅叫《郭巨埋儿》,说的是汉代有个名叫郭巨的人,家境贫穷,他的老母常将自己的那一份饭分给三岁的孙子吃。郭巨看了心中不安,认为这样会影响母亲的健康,不合“孝道”,决定埋掉自己的儿子,以免老母分食。中国古代第一部志

  人志怪小说《搜神记》(晋干宝著)卷十一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与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

  中国是个讲究孝道传统的国家,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甚至将尊老爱幼提高到影响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提倡尊老爱幼,讲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世界美丽不美丽全看人人有没有爱心,而孝道中的“孝心”则是爱的重要部分。当然,像郭巨为了老母埋掉儿子,为免不合常理而有夸张之嫌。但那种以孝为先的精神却是值得人们赞扬和学习的。

  《东海孝妇》同样是一片以孝心名扬天下的故事。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馀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此妇养姑十馀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 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11),又缘幡而下云。"

  据《汉书?于定国传》记载:汉朝时,东海有一个孝妇,很早就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想让她再嫁,但她坚决不肯。婆婆对邻人说:“媳妇侍候我实在幸苦,我老了,拖累年轻人太久了,怎么办呢?”后来,婆婆就上吊自杀了。她的女儿就到官府告状说:“那妇人杀了我母亲。”官府就拘捕了孝妇,用刑具拷打惩处她,孝妇实在受不了那种痛苦,违心地被迫承认自己有罪。当时于公担任狱吏,认为这个妇人赡养婆婆十多年,以孝顺而出名,一定不会杀人。太守不接受他的意见,于公争辩而不被理会,就抱着那案件的供词在太守住所痛哭后离去。太守最后杀了那妇人。孝妇被杀后,郡中大旱,三年没有

  下过雨。后任太守到任后,于公说:“孝妇不应当被判死刑,前任太守冤杀了她,过失就在这里。”于是太守亲自去祭奠孝妇的墓,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天立即下起雨来,当年获得丰收。从此人们非常敬重于公。而《搜神记》则使得《东海孝妇》的故事更为完善,它补充交待了孝妇名叫周青,同时还叙述了周青将死的一个情节:周青将被处死时,请求用车载着十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色长幡,当众立誓说:“我若有罪,甘愿被处死,血会顺着流下;我若是冤枉而死,血会向上倒流。”刚处死了她,那血是青黄色的,沿着长竹竿往上流,到了竿顶,才又沿着幡而流下。《东海孝妇》对文人影响颇大,后来的家喻户晓的戏剧《窦娥冤》被人们广为流传,而它的取材完全来自于《东海孝妇》。

  《三王墓》、《郭巨》、《东海孝妇》 都是来自《搜神记》卷十一之中,读了这三篇故事让我感慨颇深,联系古代的孝道、侠义,再看看当今中国的现状,

  我觉得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更多些相互的关爱和信任,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好这一美德,而这一美德我们不能只说不做,行动才是最好的证明,让我们的长辈都老有所依,,人与人之间能有最起码的信任那么我们就会有个和谐的社会。《搜神记》中还有很多令我们现代的人值得学习的地方,无论是文章的艺术性还是从中体现出来的道理。

  《搜神记》读书笔记篇三

  《搜神记》里面有天上玉女、韩凭夫妇、秦巨伯、李寄、干将莫邪、吴王小女、卢充等篇。这种小说句式长短相间,给人抑扬顿挫的感觉,读之朗朗上口。通篇用词干净,言简意赅。写人状态有写得特别好的,几千年后读来,仍然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可见从古到今人的衣着变了,但一些神态依然如故。如天上玉女篇里写主人公“觉寤钦想,若存若亡”,寥寥数语便把此人睡醒后由于相思梦中神女而如醉如痴的神态尽数雕刻出来了。再比如韩凭夫妇篇里写那对情人化作鸳鸯后是“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多么缠绵,多么悲怆啊。再比如吴王小女篇里写女主人公死后跟她情人相见时是“左顾宛颈而歌曰”,多么凄婉而又柔美的一个姿态啊,虽然没用其它字眼去描摹脸上的表情,但我们早见她泪如雨下了。这样的好句子俯拾皆是,这里就不多记了。

  再来略微谈谈它们的故事情节,因为《搜神记》搜集的是一些神祗灵异、人物变化的事迹,所以奇异便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我姑妄认为小说刚开始做的时候,纯粹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满足人的猎奇心理而愉悦人的精神。干将莫邪篇大家非常熟悉,它是一个惊奇接着一个惊奇,令人不忍卒读。韩凭夫妇篇、干将莫邪篇、故事情节都比较悲凉,但结局总有那么点喜剧色彩,后来的梁山泊祝英台跟韩凭夫妇的命运相差无几,都是爱情遭到阻力,然后双双殉情,虽然生不能如愿,死后却终于相依在了一块,不过一个化作蝴蝶双双飞,一个化作雌雄鸳鸯。

  而干将莫邪篇里让别人拿自己的人头去报仇的情节与燕丹子篇里荆轲拿着的人头去刺杀秦王的情节又几相同也,只是一个报仇成功,而另一个刺杀未遂。而天上玉女篇和卢充篇里的情节我想男人都是喜欢的,当然大家更喜欢天上掉下一个玉女而不是与女鬼作亲。而秦巨伯的故事却是非常好的一个故事套路,我姑且把它说成否定之否定的套路,先是故事中的老头把路上两个装扮成他的孙子打他的鬼当作孙子,回家后两个孙子好说歹说总算让老人相信刚才遇到的并不是他们俩而是鬼,最后老头喝醉酒在路上遇到出来找他的两个孙子时,他便确信不疑地认为那是鬼装扮成的,便把他们杀死了。这样的故事套路在以后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只是不知道始于秦巨伯这篇小说。

327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