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读书笔记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诗经》 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阅。
《诗经》 读书笔记篇一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
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
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诗经》 读书笔记篇二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它展现了当时的风情风貌,集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我国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而在此次寒假,我慕名阅读了《诗经》。终于懂得了孔子为何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中含有无尽言语智慧。“赋”,“比”,“兴”使得《诗经》中的内容生动,有趣,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场景活泼有趣。以下便是我此次的读后感想。
提起《诗经》,不得不说的便是它的三部分:“风”,“雅”、“颂”。这都是书中的精华。
“风”取自于民间,是描述古代各国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劳动生活,反映了人们的丰富内心。
“风”描绘了纯洁美好的少年少女对爱情的憧憬。如熟能知晓的《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展现了少年间大胆的追慕;“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则是使一位苦思冥想如何追求淑女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又有《静女》一诗,而其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则是展现了等心爱之人不止的少年的焦灼心理,“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是反忖了少年面对心爱之人的出现的开心,更是喜悦于喜爱之人所赠的一株小草。这虽然是一个物质并不丰富的时代,但是仅仅一株小草、一枚小花,都可以藉慰一对碍于交通不便而少于相见的爱侣。这不禁令人感叹古人对爱情的纯粹和尽心尽力,令人向往如此单纯的感情。
然而他们中间也有对爱情的愤怒和失望,反映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痛恨。其中《谷风》中“不我能蓄,反以我为仇”是多大的痛苦啊,女主人公尽心尽力地服侍,尽力地帮助他人,然而却遭到夫君的仇视。以及《氓》中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则是遭到遗弃的女子怨其夫君的见异思迁,虐待自己,违背誓言,最后从痛苦中醒悟出来,与丈夫断绝关系。
这里亦有对剥削制度的愤懑及反抗。其中《硕鼠》尤为经典,引人注目,“三岁贯女,莫我肯劳”描写了自己多年辛劳侍奉统治阶层,而最后却不能从中得到任何慰劳,“适将去女,适彼乐土”字表明自己对乐土的向往,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愈发的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如同硕鼠剥削劳动者的成果、坐享其成、收刮民脂的憎恨。而《相鼠》中的劳动者则是冷嘲统治阶层连鼠都不如!毕竟鼠有齿有皮,而他们连基本的礼仪廉耻尚不知,“不死何俟”!
其次则是“雅”,取自贵族在宴会的奏乐,体现了当时的风气和贵族的生活交际。
《诗经》中有不少宴饮之乐。其中《常棣》赞扬了他们宜室之乐,妻儿和睦的场景。这种话语能够很容易通过奏乐使宴会感染到欢快和睦的氛围。也还有借机抒发朋友之间的不舍之情,《白驹》中“慎尔优游,勉尔遁思”表现主人家的再三挽留,依依不舍。《南山有台》则是借宴会之际宣扬求贤若渴,歌颂先王的主题,“乐只君子,邦家有光”则表现贤才先王的李国邦家之能,高度赞扬求贤的行为。
当时人们喜欢通过宴乐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阅读《国语》之中,较为典型的则是晋公子子重与秦王襄公的宴会对答。还有则是歌颂诸侯的德行功苦,如《桑邑》、《大田》、《甫田》之类。
不同于“风”、“雅”,“颂”则是收录于诸侯的祭祀之曲,以追颂先祖之德,警戒自我以及后来子孙,展现了周朝都有的宗族制度和错综的宗族关系。
《诗经》收录了不少祭祀藉农劝桑的诗歌,如《臣工》,便是典型的藉农祭祀曲,“嗟嗟臣工,敬尔在工”则是告诫百官重视农业生产。古代不仅重农,更是重视鬼神宗祀,借此宣传先祖之德,来彰显家族的尊贵,以提升家族的声望和长治久安,以《雍》为典例,“宣哲维人,文武为后”便是对文王的赞美之词。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人们对于自家的宗族祭祀尤为注重。一系列的繁重礼仪,充分体现了“颂”在于周朝生活的重要,《雍》便是撤去祭品时所唱。
《诗经》中所采录的“风”、“雅”、“颂”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无比的画卷。
《诗经》 读书笔记篇三
《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多是贵族宴会时的乐歌,大部分为贵族所作,“颂”是祭祀的乐歌。《诗经》运用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爱情是《诗经》中的一大主题,“风”里面有许多描写青年男女间纯挚恋情的篇章,以《关雎》《蒹葭》《桃夭》《汉广》为代表,《关雎》是中国文学的开篇,孔子对它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孔子眼中的它极符合“中庸之道”,淑女没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寤寐求之”“辗转反侧”,很节制,很中和。君子既有琴瑟、钟鼓,又很有德行,那应该是个贵族。《关雎》歌颂感情和谐的婚姻,把它放在首篇,有正夫妇之德的用意。
《桃夭》是庆贺一位出嫁的年轻姑娘,以桃花起兴,又用鲜艳的桃花比喻貌美的新娘,比兴兼用。这是一段欢乐美好的婚姻,但古代的婚姻并不都会尽如人意,如一首怨歌《中谷有蓷》,益母草干枯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了。在男权社会里,男尊女卑,家庭、婚姻中的女子处于被动地位,女子择偶不慎,将会被抛弃,落得个自怨自艾的下场,为避免有这种危险,许多女子会投男子所好,成为男人的奴隶。生物女性是由生理决定的,而社会女性则是被文化塑造的,或说是被社会男性塑造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女性被书写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如今,让女性与男性在文化精神上处于同等地位,任重而道远。
诸侯国们常用婚姻结为同盟,小国们是为有国难时可依靠大国,大国则是为支配小国,如此,贵族的许多女子会成为政治婚姻的受害者。许穆夫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女诗人,她在择偶时就考虑报效国家,但卫侯把她嫁给许,而非齐。当卫国被狄人所灭时,她的丈夫许国国君却不发兵相助,自己快马加鞭赴卫,途中却被国君派来的人拦住。前不能赴卫,后不能返许,她怀着焦虑矛盾的心情写下《载驰》,她的政治婚姻并不能挽救她的国家。《左传》里有个不依靠大国,想靠自己独立发展而拒绝求婚的故事,郑太子率领军队救援受北戎侵犯的齐国,齐僖公两次要将女儿许配给郑太子忽为妻,郑太子两次受推辞,原因是人各有自己的配偶,齐国不是他的配偶,他是奔赴齐国的急难,再接受妻室回国,就是为婚姻去打仗,人民会有微词。郑太子是个不想受齐国支配,又赔上自己婚姻的人。
民歌反映的是劳动民众的心声,除了渴望、赞颂美好的爱情外,也表达他们生活中的忧虑、愤怒。
西周到春秋中叶是奴隶主贵族统治时期,兵役徭役给百姓带来诸多烦恼。年轻时奔赴边关,年老时才解甲归乡的征夫,回忆往昔艰苦的军旅生活、频繁的战事,无数次思念遥远的故乡,而今归来却物是人非。久戍边境的士卒内心是多么哀怨凄苦啊!辛苦劳作、忍饥挨饿的妇女盼望久役未归的丈夫,厌烦惨苛的政令和繁重的徭役。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在《伐檀》中可见一斑。和清澈的流水相比,伐木者失去了自由,无休止地为剥削阶级伐檀造车。《硕鼠》中除了揭露统治者的贪婪,反对他们的压迫外,还产生了一种新的理想,受迫的民众想摆脱控制,寻找新的乐土。他们的理想虽不现实,却是一种觉醒,启发、激励后来者敢于挣脱压迫,敢于同尸位素餐的统治者作斗争。周代宗法等级制度严密,统治阶级内部的上下关系也不融洽,在《北山》中就表现出上层对下层的压迫,上下阶层间的深刻矛盾必将解构宗法等级制。
先秦,大小诸侯国间的战争频发,攻伐兼并不绝于史,广大百姓对不义之战深恶痛绝,当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抵抗外侮时,人民总会对此类正义之战热情歌颂,而当有人消极应战、投降导致亡国时,那人就会受到千夫所指。《清人》的表面写军队威武、装备精良,士兵、主将武技高强,而史实却是将领高克(郑文公讨厌的大臣)和他的士兵在驻地整日闲晃,无所事事最终军队溃败而归。这首诗讽刺得太委婉,手法太含蓄。另一首讽刺君王荒淫无道的诗就较有意思,诗中调侃美少女不幸被一个乱伦糟老头看重,表达怜悯的同时指责君王寡廉鲜耻、道德沦丧。
面对自夷王起,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西周,一些忧国忧民的臣子极力规劝君主醒悟治国,如大雅《抑》中的卫武公,他语重心长地劝谏君王应求贤立德,勤于政事并整顿军队。用天降灾祸,生灵涂炭警示周幽王,《瞻卬》的作者斥责了幽王昏庸荒淫,宠幸褒姒,斥逐良臣,使纲纪败坏,国运濒危,同时还谴责褒姒邪恶,诡计多端,认为她是祸乱的根源。“红颜祸水”的观念竟有几千年的历史。
《诗经》中不乏赞颂功臣的篇章,如《小雅·六月》,大雅的首篇《文王》歌颂的是周文王姬昌,行仁政,得民心,最终取代殷商的统治。诗中仍宣扬奉天的旨意推翻商的腐朽统治,政权更替同天命相结合,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中国古代土地和农民是王朝统治的基础。周王会派人准备最好的祭祀物品,虔诚地举行祭神仪式,祈盼丰收连连。这类文学作品史学价值更大。在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只要统治者重视农业,兴修水利,重视农民,轻徭薄赋,便是最好的“德政”“仁政”。
“颂”为官方的作品,有的是丰收后祭祀宗庙所唱的乐歌,有的是表达君主效仿先祖,励精图治的决心,有的是贺颂伟大的先祖及其功绩……
《诗经》不是诗而是歌,但现今人们大都把它当成诗,找不到韵律美,只剩下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细细品味。
越是久远的东西,越是难以考证它的真伪,历朝历代的文人和今天的学者对《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存有异议,不同的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就有不同见解。《野有死麕》在一般人看来是一首活泼的情歌,但在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眼中却是贞洁之女拒绝无礼威胁的狂徒。
统治者为何要让人编订《诗经》?想采风了解民情却为何又对民歌进行改编?编订过程中必有修改,改后的诗歌和原来的到底有多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