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读书笔记 >

《魔山》读书笔记

时间: 廖威2 读书笔记

  《魔山》作者托马斯·曼一直保持着对时代思潮和现实图景的敏锐把握,钟情于探讨死亡、哲学和神学等终极性命题。他的思想和作品体现了在人文主义启蒙和科学主义统治的时代对传统宗教神学进行的反思和发展。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魔山》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阅。

  《魔山》读书笔记篇一

  年轻的汉斯本打算去山中疗养院看望他的表哥并在那里逗留三星期,但在这期间被查出肺病,在山上一待就是七年,直到世界大战把他吵醒,他才决定下山参军。

  在这七年中,时间有一种奇妙的特性。前三个星期,时间过得比较慢,同山下的生活无异,但渐渐地,时间加快了速度,最后浑浑噩噩的汉斯竟不知他已在山上待了多久。

  如果一个人过了一模一样的两天,那么在他看来其实只过了一天,汉斯在山上的生活就是这样千篇一律的,每天只有一点点时间与平时不同,所以时间过得飞快。

  有规律的生活,在现在看来是值得提倡的,但完全相同的日子,却是虚度光阴,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平衡在哪里,特别是把自己的生活对号入座,都值得思考。

  汉斯是因为肺病而久留在山上的,他的表哥也是如此,表哥忍不住私自下山归队,继续当兵,最终病情无法控制,回到山上,在山上去世。而汉斯却安于现状,几乎不愿意回家,若不是世界大战,谁知道他会待多久。

  一个人生病是正常的,而且包括一些不治之症,以致于永远要“有病”下去。但是,人决不能在精神上安于“有病”的状态,那样就相当于承认自己不如别人,相当于向命运认输,那么这样的生活又会有什么意义呢?正是所谓,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在书中,作者是赞扬表哥的做法而批语汉斯的,并且设置了一个很意思的结局:身为军人的表哥病死在疗养院中,而职业病人汉斯却战死沙场。作者是偏爱汉斯的表哥的,从他死亡的过程描写中可以看得出来。而汉斯被世界大战惊醒,毅然参军,应该谙也是值得赞扬和尊敬的,因为在山上消磨时间是毫无意义的,参军,多少是重拾了生命的意义的一种象征,如果故事从汉斯下山的那一刻停止,那么结局多少是积极的。

  但作者没有停,故事是在大雨滂沱、硝烟弥漫的战场结束的。“他们有三千人,当他们到达丘陵和村庄时,也许还有二千人,这就是他们这一数目的意义。可见汉斯重拾的所谓生命的意义,不过是这三千或者两千分之一。

  医院与战场,世界上两个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生命被最为严重地忽视的地方,作者通过汉斯的故事,拷问人们生命的意义。

  《魔山》读书笔记篇二

  两个礼拜,平均每天三到四个小时,终于看完了这篇七百面的鸿篇巨著。这篇充满着自然科学知识,政治历史观念和哲学思辨的著作。

  有一类小说,专门以描写年轻人从无知迷茫踏上寻道之旅直至成熟。在大学这几年每读一遍这类小说,就感觉自己好似也跟随着青年的步伐,似列车并轨一般,驶入了他们的人生。从大一暑假的印度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大二漠河之旅中读完乔伊斯笔下的青年艺术家,再到大三开始学习德语后醉心的赫尔曼黑塞笔下那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直至这篇,由德语文学巨匠,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曼写的《魔山》。这些著作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部分都写于20世纪初,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工业革命后飞速发展的经济对固有的精神基础的挑战,也意识到了那个时代笼罩在欧洲的敌视和战争的阴霾。

  每一个青年都得有一个走向成熟的契机,哪怕他最先开始是反抗的。汉斯为了去探望生病的表哥约阿希姆去了位于高山上的疗养院,登上了魔山。魔山在书中被描写为一个与世隔绝的禁闭之地,在那里时间并没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人们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动,也不需要通过时间去意识到事物的存在。如约阿希姆所说,音乐对于时间来说是有价值的,因为音乐将连续不断的时间分割成了一个个音符,赋予了每一个片段时间独特的意义,这有点类似数学里的积分观念。在山上,每天的静卧,每天的规定步行,每天的就餐,让人们忽视了自我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优先于事物的存在的,此为此在。当魔山上的这样的生活让此在消失,那么便不存在对于事物的认识。魔山上的人们思想愚昧,品行恶劣,一露无疑地展现自己人性丑陋的一面。试想象,魔山在书中被描写为座落在瑞士达沃斯山峰上的一座疗养院,但是魔山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并不是遥远的,而是真实存在的。魔山的病态之处,在如今的社会也处处被体现着,在每个人生命的一段时期也被体现着。当你开始纠结于迂腐的思想抑或是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被习惯所臣服,不再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而仅仅只为肉体活动的需求,那又和居住在魔山有什么区别。当心灵开始变得麻木不仁,每一天过得“按部就班”,时间再也不是衡量生命的尺度时,发觉自己已经深陷于魔山。

  至于魔山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一堆因为疾病而不得不被安排“苟活”的人,他们厌恶健康,厌恶创造,鄙弃有价值的思想,对山下的平凡生活——一种多变,诞生与死亡同时存在不停转变的生活感到恐慌。由这些人构成的社会群体。对不对,放眼看看,是不是感觉这些群体似曾相识?是不是也有一种自己也会在某段时间居住在魔山上,而且无法发觉。

  当然也有不满足于鱼缸视野的人,两位大师,一位人文主义者,热情的教育家,固守着资本主义的进步,复兴的思想,试图用革命去建立一个进步的社会。但是他也难以逃脱暴力的魔爪,他的政治思想并不是一个和平的白鸽,而是一只有着利爪的雄鹰。另一位则是教会的忠实拥护者,赞同中世纪恐怖思想,视一切科学进步是反叛,因为他觉得认识事物的根源在于人,科学所陈述的客观存在对于教会的思想则是不折不扣的冲击,他分离肉体与精神,认为一切肉体的欲望即为可耻的,赞同对肉体进行刑罚以保持精神的纯洁性。两位大师都想对年轻的主人公汉斯进行说教,但最终发现,精神,虽然不属于个人的,但是它是绝对的,它甚至比一切行为都让人能更加绝对地对立起来,以至于不得不寻求以决斗去维护自己精神的尊严。——当敌视和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欧洲大陆,再也不会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而是为了“精神的荣耀”去决斗。

  而我们的主人公也渐渐习惯了魔山上的生活,认为自己是“病态的天才”,结合了纳夫塔的思想,天才是一种病态,在山上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用机灵的诡辩应对两位大师。与风流的女病人暧昧不清,最后战争爆发突然觉醒,死在了战场上。本来他应该是一位工程师,为人类科学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却死在了幻想的形而上世界里,在登上魔山的那一刻他就死了,死于他特别易被感染的一种细菌。

  托马斯曼不愧是语言大师,德语,这一个极其晦涩的语言,恰恰适合用于写这类小说,当我们看到两位大师,怎么用一面那么长的哲学思辨去驳斥对方的观点,又看对方怎么也用丝毫不输给对方长度的论证去抨击。这是一场场脑力风暴,对于作家的要求极高。同样在这篇小说中,托马斯曼也展现了自己深厚的自然科学底子,关于病理学,解剖学,化学,天文物理学都有涉猎,而且都还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研究。让人不得不怀念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那个时候,大家是学者,而现在只不过是一个个研究员罢了。

  《魔山》读书笔记篇三

  《魔山》是德国文豪托马斯·曼的大作(钱鸿嘉译),不过读起来,很闷。它不是《鬼吹灯》或是《楚留香传奇》,也不是《海边的卡夫卡》,那些书,让你一拿起来,就不想放下去。

  主人翁汉斯原本是上山来看望表哥,打算住三个星期就下山。不想自己也染上了肺病,也成了高山疗养院的一员。一个来自汉堡的青年,却在瑞士达沃斯住了七年。这七年里,他接触了各个国家的人,各种思想的人。这一点倒像美国剧《Lost》(中文有的译成《谜》),也是一大群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到一个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在山上,除了表哥外,汉斯还认识了俄罗斯女人肖夏太太,也爱上了她;还有两位论友,一是意大利人塞塔姆布里尼,俨然是汉斯的人生导师,另一位是犹太人纳夫塔,对《圣经》烂熟于心;这两位经常唇枪舌战,各自气得冒火,汉斯也帮不上忙;还有荷兰富商,拥有帝王般面孔的明希尔大人,此人时常举行宴会,长饮长醉;还有一些有特色的配角,比如进餐时,老爱坐在汉斯旁边的长舌妇,还有自愿帮汉斯拿大衣的奴才般的病友。

  这七年里,病友们死的死,走的走,去世的人中包括最亲密的表哥;而肖夏太太,在汉斯谢肉节示爱后,始终对他若即若离,最后离他而去;两位论友,纳夫塔饮弹自杀,只有塞塔姆布里尼还一如既往的关心他。汉斯这个年轻的工程师,对人生充满美好的憧憬,却在这座高山上,日渐消沉,随波逐流,忘记了自己初来时的目的,也忘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与未来的事业,彻底地的lost了,终日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中。高山成了“魔山”。

  昏睡了七年的汉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震醒了他。汉斯向唯一的老友告别,毅然下山,奔赴前线。小说最后短短几页关于大兵汉斯的描写,真让人心酸心痛不已。在泥泞中行军,踩着战友的尸体前行,炮火纷飞,口里却还哼着舒伯特的菩提树。

  “他浑身湿透,满脸通红,像所有其他人一样。他的脚沾满了田里的泥浆,走起路来十分困难,手里晃着刺刀。瞧!他踩过已倒下的战友的一只手,用他有钉子的靴子把这只手踩进了满是泥浆的、铺满零零落落树枝的土地里。”

  “一刹那间,他认为自己中弹了。有一大块泥土落在他的胫骨上,使他发痛,但他一笑置之。他挣扎起来,拖着满是泥浆的脚,蹒跚前进,同时不知不觉又唱了起来:

  它的树枝沙沙作响,

  似乎把我轻声呼唤...

  就这样,在一片混乱中,在雨中,在黄昏中,他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走在人生的路上,不知不觉就会入魔,追名逐利,坠入苦海不自知。

  2001年,大学临近毕业时,只是想找份工作,能自食其力即可,并没有想过太多。可是一旦跨出校门,走向职场,渐渐就忘记了当初那朴素的想法。汉斯在魔山上呆了七年,苦大也在职场呆了七年,脑袋想的不再仅仅是自食其力,而逐渐换成了房子、车子、年薪百万、亚洲区总裁之类的目标。七年来,致力于此,不敢丝毫懈怠。白天里努力工作,而夜深人静时,也难免有惑,人生就是这样的吗?看到同龄人娶妻生子,周末一家购物之景,苦大不禁苦笑。唉,有付出有收获,这一方面付出多了,那一方面自然就付出少了。形单影只,这也怪不得谁,结局当初已可预见。《魔山》里,汉斯最后醒悟,匆匆下山而去,追求另一种生活。苦大却仍需在职场奋斗,望尽天涯路,未到采菊东篱时。

32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