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读书笔记 >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曾国藩传》

时间: 小兰2 读书笔记

  《曾国藩传》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的过程,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著作。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1

  在读曾国藩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过程中,感悟颇多。初中时从历史课本接触曾国藩,认为他镇压太平军,力保清政府,属于反动保守派,实为历史罪人。高中时,读了很多课外书,接受了一些新观点,发现原来太平天国也不是那么好,曾国藩也有可爱之处。上了大学,重读曾国藩,不想再去分辩这个人的历史功过和历史影响,这实在是很难说明白。我只想谈一下,在那个历史背景下,曾国藩历经波折如何成为时代的领导者,以及对我人生道路的启迪。

  曾国藩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嘉庆十六年至咸丰二年(1811——1852),读书致仕跻身六曹。这个时期主要讲述了曾国藩从出生、成长、读书到出仕、离京、回籍奔丧的人生历程。这前四十多年的曾国藩与当时的许多读书人一样,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六岁起开始读私塾,然后考秀才、中举人,三次会试赐进士出身,最后开始自己的仕途人生。这其中唯一可以称道的有两点:一是他以一个理学家的身份要求自己躬行实践,刻苦修行。他坚持写修身日记,静坐沉思后写下自己各种不合封建圣道的思想和行为。初为草书,效果不佳。后为楷书,整整齐齐,规规矩矩。这部分日记占据了曾国藩日记的很大一部分。一方面是自身严格要求自己,读书、修学、自养;另一方面与众多才华出众的师友切磋与交流,使得曾国藩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有人认为孔子集三代儒学之大成,朱熹集秦汉唐宋儒学之大成,曾国藩集宋元明清儒学之大成。我认为单就其学术与思想上的建树,说他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大儒也不为过,因为清朝三百年中,论儒学之造诣与运用,论儒学之大成无人出其右。另一点为人称道的是他为官清廉,勤俭持家。这一点在腐败成风的满清王朝中后期尤为可贵。一位官居六部侍郎的朝廷二品大员家中清贫如洗。平时欧阳夫人(曾的正妻)靠给别人洗涤衣物来补贴家用。年末靠友人接济来过一个新年。这在现在看来委实不可思议。也由此可见当时曾国藩清廉为政的品性,这一点也多为他当时在京的同僚所称道。可以说曾国藩能在十年之内连升十级,与他的高尚士大夫品性是分不开的。总的来说,我感觉这个时期的曾国藩集诗情才华与高尚品行于一身。而上述两个优点,也正是我所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咸丰三年(1853——1864),太平天国激斗十年。如果仕途顺利, 那么他也许会成为满清中兴的一代名相。但历史没有如果,曾国藩没有成为大儒也没有成为贤相。曾国藩还是那个与太平军战斗十年的曾国藩。咸丰元年四月,曾国藩上书批评咸丰皇帝,几乎得罪,经军机大臣苦苦求情始免,但不再受重用。咸丰二年六月,出京充任江西会试正考官,行至安徽太湖境内,接母丧讣闻,急由九江登舟西上,回籍奔丧。守孝期间,奉旨帮办团练,组建湘军。这个时期的曾国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这十年是曾国藩人生际遇中最为重要的十年,也是成就其英明与骂名的十年。而这十年也是最能从曾国藩身上折射当时历史形势与状况的十年。曾最大的功绩在当时说来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扶清王朝大厦之将倾。而他的骂名也在于对太平军的残暴与血腥。我想谈的就是他在这一时期中所表现出的坚忍。与太平军连战连败,几度因兵败而欲自杀,但最终挺了过来,并坚持到了最后。待太平军自相残杀,元气大伤,人心惶惶后一举拿下安庆,最终攻破天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土崩瓦解。曾国藩坚持十年,突破重重困难,最终笑到最后,着实令人敬佩。单就坚忍这一点,曾国藩与孙中山有相似之处。我认为这也是他们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苏东坡说得好:“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大丈夫不逞匹夫之勇,能屈能伸,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才是真豪杰。在这一点上,李鸿章与左宗棠都比之不足。李鸿章的忍过于软弱,少了几许男儿的血性,多了几分阴毒。左宗棠过于丈夫气,虽光明磊落,豪情万丈,但在当时的历史状况下,他最终还是被淘汰。其实历史人物中像曾国藩这样坚忍十年而功成者大有人在。越王勾践、高祖刘邦等等无一不是。这也是一个给后人留下深远启示的重要历史现象。这十年的曾国藩不仅表现出他的坚忍,还有他的诸多才能,尤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着实让人惊叹。其一,知人善任。在这十年中,尤其在他登上权力的顶峰后,发现并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将领和幕僚政客,使清朝中后期涌现出一大批有才学有能力的人物,为洋务运动奠定了人才基础。这些人包括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郭嵩寿、杨数福等。二是,对人性的把握以及对政局的掌控。曾以一人之力把握住晚清的政局,着实能力非凡。一方面是由于他对人性的洞察,另一方面是他对权术的运用。正所谓,攻城掠池者将也,盗国窃位者帅也。从这一点讲,曾国藩绝对是一位帅才。后人之所以崇拜曾国藩除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更主要的是他对厚黑术的应用。其实任何一个有名气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他绝对是有着非凡的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读史不仅是读名人的功成名就,也要读小人的手段权术,知善知恶,以历史之经验鉴当今之形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才是个人读史的真义。

  同治四年至同治十一年(1865——1872),晚节不保中兴破灭。曾国藩成功了,太平天国灭亡了。然而,狡兔死,良狗烹;敌国灭,谋臣亡。任何一个有功之臣都跳不出这个圈子,除非他遇到的是一位真正的明主。而曾国藩遇到的恰是那位西宫皇太后,情形可想而知,深谙此道的曾国藩当然知道这一点。他唯有以大功不赏、裁军请罪、自杀党羽来换取当政者的信任。激流勇退绝非凡人所能为之,而曾国藩却真正的做到了这一点,这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也是一个异数。当时的曾国藩绝对处于权力的巅峰。他所创建的湘军是当时清政府最强的军事力量。朝堂之上,他的幕僚师友学生一个个官居要职。可以说,当时的清朝是在按照他的意愿运行。也有人劝他做皇帝,他拒绝了。因为他以中国道统自任,偏狭的愚忠思想让他从容乎疆场之上,沉潜于礼仪之间,所以他有做皇帝的条件而不做皇帝,怕被后人套上乱臣罪子之名而拿他来和王莽、董卓、司马懿并列。如果说曾国藩就这样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也就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处在那个特殊的位置决定了曾国藩的晚年不平凡。曾国藩的晚年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开洋务中兴之先河,二是天津教案。洋务运动确实为曾国藩的晚年增添一笔亮彩。无论怎样说,他是比那些顽固派先进了一步,可惜洋务失败了,曾的中兴梦也破灭了。更可惜的是曾的晚节没有保住。征伐一生,读史无数的曾国藩竟然没有保住晚节确实值得好好思考一下。在处理天津教案上,他的确是犯了一个大错误。本是一场正义的人民反侵略运动,但面对来自朝中和外国各方的压力,曾国藩选择了忍辱求和,最终落得个千夫所指、抑郁而死的下场。

  究其曾国藩的一生,用两句话概括:承往古衰朽之续,开近代风气之先。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确有过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为中国读书人树立了一个进德修业的典型,但也成为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曾国藩以后有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可以说他们是一脉相承的。读完《曾国藩传》确实收获很多,我想这些一定可以为将来的人生之路准备下充足的精神食粮和思想准备。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2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着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着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 ,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

  后通过阅读道家的着作,大有感悟,发现:”同样为人处事,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把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处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读到过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发现了作人处世的”真正“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3

  不知道大家读过曾国藩的传记没有,摘记一些紧要处分享一下。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著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著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 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

  后通过阅读道家的著作,大有感悟,发现:“同样为人处事,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把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处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读到过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发现了作人处世的“真正”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现实意义:

  回想自己刚毕业的时候,确实是够得上直率、诚实,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确实平和了许多,可是和曾文正公比起来,显然遇到得挫折还是太少,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思考“大柔非柔,至刚无刚”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啊,当你肩负数万人的生命,乃至整个国家的责任,当遇到挫败,昨天的部属变成冰冷的僵尸,当苦战几年的战士饿着肚子苦战凶悍的敌人……没有各方的支持,战场上步履维艰,白白付出很多不应有的牺牲……其中经历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同身受,非时代纷乱无以成就这位“中兴名臣”,非大挫折、非大挫折后的反省他无以达到他人生的新高度,以至后世的楷模。

  但是,我们一定要经历过那么多苦难才可以明白那些道理吗?引用钱满素为房龙的《人的解放》题序:“知识就是力量,但无知同样也是力量。当千百万民众被无知与偏执驱使时,他们干的蠢事还少吗?虽然人类的经验与思索已经记录在案,本可引以为戒,但历史却仍然不断地在重复自己,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诸多原因中,知识的不够普及至少也是一种,有多少人能天天坐在图书馆中去研读人类的文字积累呢?理论玄妙得高不可攀,历史悠久得令人生畏,知识浩瀚得一望无边,理论注定是极少数人的专利。

  书籍是我们人类经验、阅历、挫折、挣扎、领悟的记录,我们不需要亲身经历所有的这些,就可以从书中领悟一样的东西,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有张力,这是只有人类才能享受到的文明的奇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等待呢?赶紧去读书吧!

  总结的不好,大家有时间自己读一下能体会到更多。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4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

猜你感兴趣:

1.中国近代史纲要2000字论文

2.父亲的病鲁迅读书笔记

3.读书沙龙心得体会

4.朱子家训的读书心得

5.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左右

314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