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读后感 >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时间: 小兰2 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是吴晓波所著的小说,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篇1:

  《激荡三十年》是一部以社会真是事件为题材,以历史时间为脉络的纪实文学报告,是一部记录中国企业荣辱得失,几度沉浮的成功编年史,是一部描绘三十年来各种人物叱咤风云,命运波澜的经典著作。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不平凡的阶段。它源起于“__”后百废待兴的危急时刻,发端于国家领导人举目四望后的英明决策,是十三亿人民决绝地告别贫困、追求富裕的迫切愿望众志成城地书写了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是一个大国在三十年时间从3624.1亿元向300670亿元波澜壮阔迈进的历程。

  这本书是07年出版的,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我的第一次接触其实不是读书,是看的经本书改编的电视纪录片《激荡》,它以历史编年体的形式,重述了中国改革开放1978年到2008年的重大经济事件,我看记录片的时候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作为一个理科生大家能想象对财经记录片感兴趣吗?但是我看的时候觉得非常有趣,后来我想了想,可能是这样的原因,因为正在经历这个巨变的时代,对这一时代发生的事件及一些典型的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九十年代末到2000年初的这一段,因为我们都处于在这样的时代中,但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其实是非常孤立的,并不系统,而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而我更感兴趣的是改革进程中的这些企业家命运。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而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中国历史上是个抑商的国家,然而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成复兴伟业,无不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去陌生的国度开疆辟土。因此,如何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背负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责任感,使追逐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快乐、一种成就而不是万恶之源,也是一个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的问题。

  三十年急流已趟过。在新的阶段,我们还将述写新的历史。回望《激荡三十年》,希望我们能走好今后发展的每一步,希望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如山岳般在地球上稳健崛起、平视群雄!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篇2:

  《激荡三十年》是经济作家吴晓波编写的一部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了1978-2008这30年来中国发生的种种变化,体制的改革,思想的进步,和与之带来的人们生活的改变。在诉说一个个商业故事的时候,虽三言两语,却让人肃然起敬。读罢此书,竟然满满充斥着对商业奇迹的热血沸腾与对失败个例的唏嘘不已。这三十年被人们这样评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想,确是如此。

  书中提到的中国的企业家们,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如柳传志,马云,也有我们不太了解的如袁庚,鲁冠球。无论是否赫赫有名,他们都在这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柳传志的联想集团,现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PC厂商;任正非的华为公司,现如今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马云的淘宝,改变了我们购物的习惯;马化腾的腾讯,英雄联盟,等等。书中描绘的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如何进行原始的积累并一步步发展的故事,他们中有走向成功的,进入了福布斯排行榜,也有失败的,沦为了阶下囚。不管怎么样,他们的探索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时代敏锐的嗅觉,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并走在前列。当时有人甚至背着政策,走着被禁止的路,被披上政治色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成就,也受到了现如今社会的认可。

  从改革开放初期政策之下发展贸易的小心翼翼,到80年代中后期的人民大量参与贸易,再到南方讲话后爆发全民南下的浪潮,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对贫穷拒绝和对现代化的强烈追求成为了中国改革发展中最重要的动力。中国的改革就是一个被需求强力推动的过程,在政策的改革中一步步体现。书中提到了像禹作敏这样的悲情人物,一个一手把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改造成盛极一时的中国“首富村”的企业家,因为地位的蹿升致使自己变得无比膨胀,在狂妄自大到无视法律之后,最终受到审判。在这三十年间,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人物在探索时迷失了自我。正如一句话所说,利益与风险的博弈铸就了一个个并不平凡的企业家。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真理与无知相交替,中国在一个个勇敢开拓者的带领下,追赶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正是这样尽力的追赶,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中国。

  就像本书的题目,令人感慨的五个字,激荡三十年。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篇3:

  前几个月看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是写78年到08年的企业史,书中提到了很多企业和企业家鲜为人知的故事)上下两册,总的感觉就是感慨万端,悲喜交加。

  感慨的是30年的改革开放史,与其说是改革史,还不如说是一群食螃蟹者的创业史。但可惜的是,当初成功的创业家在30年后却寥寥无几,这当中固然有体制的限制,不成熟政策的扼杀,但其中也有草根创业家的一些劣根性,如成功后不思上进,贪图享乐,挥霍无度等,但总的是来说就是,我们在变化过程中却忽视了变化,错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必然,没有根据变化的环境及时调整自己努力或专注的方向。

  悲的是,第一代创业家,在中国的现代商业史上可以说他们就是现代商业的启蒙者,但是却一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如当初的傻子瓜子年广久,无数徘徊于体制外的倒爷,当然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投机倒把分子,但并不排除,他们就是现代商业的真正开启者,(个人认为之所以有投机倒把,主要是受体制内购销政策的限制,流通得不到当权者主流政策意识的承认和重视),但事实上他们却是一群既作榜样(好的)又作典型(不好的)的可怜人,总是处于担惊受怕的境况。更可悲的是,等到企业家成为社会新贵的时候(那是90年代末期的事了),主流的媒体,急躁的人们却早已把那一群启蒙者给忘了。个人所悲的就是,我们的民族何时成了一个急功近利、整体浮躁的民族,竟忘记了“喝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难道真如吴晓波先生在书中所言,由于我们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把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给忘了。

  喜的是,有人替我们作了一个历史总结,确切地说,那更像是历史重演、回放,清楚地为我们再现先辈们的血汗史、创业史。当初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没有忘记专门安排一章《货殖列传》,而那正是“仕农工商,商为下”的时代。今天市场经济虽早已深入人心,商品经济如火如荼地发展,但是,关于中国的商业史,除了杨小凯教授写的晚清、民国、新中国经济史外,难以找到更多,可喜的是,《激荡三十年》填补了这个空白。更为难得的是,不知吴晓波先生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在书中,专门安排了一节来写一个平平凡凡的白芳礼支教公司(被中国数千万网友认为是最有机会“感动中国”的,却最终没有获评的一个数十年来从没有停止过支持教育的平凡三轮车夫),在商业气息浓厚的财经类著作中穿插了非常感性的人文精神(是目前为止纪念这位平凡天津人的最高礼待),在铜臭味十足的赚钱世界中洒下了点“真、善、美”。正如他所言,市场经济的发展似乎与伦理道德的丢失是相伴而生的。而实质上他想做的就是,希望以自己的绵力改写这个历史轨迹。

  熊彼特有句“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当今世界一切都在变化,以至于有人说整个世界唯一的不变只有“变化”,在变化如此多端的世界,如何理解这个社会,如何理解中国的经济,我想我们需要好好地补上这一课。但历史只有事实,我们能做的只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细想一下,那句“没有历史包袱会走得更远”的说法,似乎难以成立。

  为何中国总有写不完的企业败局,我想,可能与我们忽视了某样东西有关。而那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除此之外,其实看完上集时,还有一篇读后感。再次把他拿出来,算是对各位的支持表示感谢。谢谢你们。同时,也是借机向各位推荐一下这本书。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篇4:

  三十年风起云涌扑面而来,八千路英雄豪杰绝尘而去。这是我在读了《激荡三十年》后的感喟。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不平凡的阶段。它源起于“__”后百废待兴的危急时刻,发端于国家领导人举目四望后的英明决策,是十三亿人民决绝地告别贫困、追求富裕的迫切愿望众志成城地书写了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是一个大国在三十年时间从3624.1亿元向300670亿元波澜壮阔迈进的历程。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总结、反思、表现这三十年历史的书籍、纪录片、影视剧数不胜数。在此,我向大家推荐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激荡三十年》(上、下二册)。它以编年的体例,网罗大量的素材,以一个记者敏锐而独特的眼光,一年年、一件件、一笔笔忠实地记录了自1978年来每一年可堪载入史册的大事及人物。年代并不久远,那些曾经在报纸上、媒体上吸引了全国经济界、企业界、政界、市场和民间的大事件、大人物、大品牌,那些耳熟能详的人名、地名、产品名,如繁花般在眼前闪现,如群星般璀灿闪耀。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

  掩卷沉思,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时常回味和思考的不仅仅是纷繁的事件和卓俊的群雄,而是以下几个问题。我想,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知道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他不以自己的结论来圈囿别人的思想。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系统、宏观、冷静地思考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规律、趋势和大局,做好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应该会有所裨益。

  一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就好像两队接力赛,一队已经跑到了第三棒,另一队还在进行一、二棒的交接。这是值得深思并需要急切加以改变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才能说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助于解放生产力而不是束缚了发展的活力。

  其次,三十年间市场主体的力量变换与博弈,是文中最为精彩的演绎。但它不是明线,明线是时间。在时光的推进中,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企业在中华的大地上纵横捭阖、异彩纷呈。这三大力量究竟谁优谁劣,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谁更能代表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谁更维护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更长远的利益,作者没有说明,我也难以做出谁是谁非的简单的两分法的结论。这个结论需要每个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来做出。应该说,这三大力量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都做出了并正在做着巨大的贡献,正确地评价它们的作用有助于借助这三方力量正确地发展我们的经济。但是,蛋糕只有一个,而他们都想多切一点。于是,不绝于耳的就是它们各自对对方缺陷的批驳。说白了,是利益之争,是市场份额之争。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明确了这些,对于那些聒噪自会作出明断。

  三是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家命运值得我们悲悯和关注。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而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中国历史上是个抑商的国家,然而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成复兴伟业,无不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去陌生的国度开疆辟土。因此,如何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背负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责任感,使追逐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快乐、一种成就而不是万恶之源,也是一个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的问题。

  第四,核心技术始终是中国制造的软肋。技术在古代被视为奇技淫巧,从业者“工”也被排在士、农之后,社会地位仅高于商。对于技术的重视应该是从建国后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时开始的,但我们的技术分层就像是中国的劳动力分层,有尖端的科学家和低端的农民工,就是缺少中端和高端的技师和工程师。我们的宇航员实现了太空中漫步,与老百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家用电器的核心技术却没有一项是中国自己的。实践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引不进的,不是我们不想要,是人家不愿给。核心技术是科研人员智慧与心力的结晶,它需要全社会对领先技术、产品的选择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员沉静而不浮躁地攻关克难,还需要商家不以价格为利器而赤膊上阵。但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中国的产品以其质高品优走向世界的时候,期望中国的技术也能在自己的产品中占一点份额。

  三十年急流已趟过。在新的阶段,我们还将述写新的历史。回望《激荡三十年》,希望我们能走好今后发展的每一步,希望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如山岳般在地球上稳健崛起、平视群雄!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相关

30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