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读后感 >

阿q正传读后感5篇(2)

时间: 小兰2 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篇4:

  读完《阿Q正传》,脑海里“巧滑、自欺欺人、愚昧无知、怯懦自卑,但又自尊与好面子,麻木健忘”的阿Q形象挥之不去。还有他那“自轻自贱、自慰自欺和怕强凌弱”的弱势生存策略,即精神胜利法,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悲。

  阿Q的死是一悲剧,但他活着也是一个悲剧。它以一种自我的精神胜利法即奴隶性,一种“苟活”状态生活在那种时代,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他以打短工为生,生活在绍兴城夕未庄,而未庄人经常拿他开玩笑。他向自己一向看不起的王胡挑战,不料被打,这是他生平第一个耻辱。他骂刚从东洋留学回来剪了辫子的钱大少爷是假鬼子,结果头上挨了几拐棍,这是他生平第二次耻辱。他看上了赵府佣人吴妈,本想用押宝赢来的钱娶她,可是钱被抢,在挨了一顿打后被赶出赵府。待他到城里去时正赶上革命,他练了一些人家不要的东西回到未庄,开始人家都怀疑是他偷来的,后来又以为他参加了革命党,从赵太爷开始,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但是,革命失败了,啊Q被赵太爷指控为革命党,他高喊着“20年后又一条好汉”被杀。阿Q至死也不明白为何死,为何被处死,死到临头还认真画押,可见他的愚昧性,可见国民的愚昧性。

  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目的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他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自述:“说到‘为什么’写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不幸的人们主要是指贫苦农民、下层知识分子、劳动妇女等。“病苦”则指精神缺陷,如国民性、封建思想等。《阿Q正传》通过落后农民阿Q的悲剧形象塑造,批判了愚弱的国民性,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粉碎给人看。”阿Q是一个悲剧人物,它的可悲性格,是精神胜利法的局限。他是鲁迅心中,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理,阿Q的可悲是旧时封建麻木中国人的可悲,国民劣根性的可悲。总之,阿Q典型,不是对国民劣根性的一般变现,而是整体表现。

  《阿Q正传》读后感篇5: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  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评!!《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登录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登录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看过"阿q正传读后感"的人还关注了:

1.读后感作文600字

2.呐喊读书随笔

3.阿房宫赋读书笔记

4.读后感应该如何写

5.读书心得800字

306882